民间所说的“
网上牛牛赢钱打法”,在现代医学上对应的是产妇身体恢复产前状态所需的“产褥期”。 产褥期确实是一些妈妈的多事之秋,这段时间里,新妈妈会经历身体的各种变化,包括体温、血压、恶露等等。但是坐月子真是只能是“坐”出来的吗?
民间所说的“坐月子”,在现代医学上对应的是产妇身体恢复产前状态所需的“产褥期”。 产褥期确实是一些妈妈的多事之秋,很多
产后并发症会在这一时期出现。新妈妈在产褥期需要得到呵护是没错。
正常分娩且无
产后出血者,血压应平稳。产后血压下降的最常见原因是产后大出血,严重者甚至休克。对妊娠期有合并症(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、
妊娠合并心脏病)的产妇,应严密监测血压的变化。产褥期产妇一旦出现头晕、乏力、阴道流血增多等表现,应立刻就诊,以免造成不良后果。
产后痛
产褥早期因子宫收缩引起的疼痛称为“产后痛”。这是由于产后子宫发生强直性收缩,使子宫本身相对缺血缺氧所致。经产妇子宫肌层纤维组织较多,
宫缩时相对缺血较重,故产后痛较初产妇常明显。此外,哺乳时由于婴儿的吮吸,反射性使催产素分泌增加,故产后痛较重,但有助于子宫复旧。产后痛多数可以忍受,并可于产后2~3天自然消失,必要时可用镇痛药或镇痛剂止痛。
褥汗
产褥早期皮肤的排泄功能旺盛,通过排出大量汗液而减少妊娠期体内增加的血容量。褥汗在睡眠初醒时较为明显,属正常表现,可于产后1周自行消失。
恶露
在产后子宫复旧过程中,坏死的蜕膜、宫腔分泌物和血液等成分的混合物经阴道排出,称为“恶露”。恶露根据性状可分为三种,即血性恶露、浆性恶露和白色恶露。正常恶露开始时带有血腥味,但无恶臭,持续4~6周,总量约500克,其中3/4在产后第1周内排出,但个体差异较大。通常,日间恶露量较夜间多,可能与日间站立活动有利于恶露排出有关。
传统的“坐月子”有诸多讲究,如“忌刷牙”、“忌洗头洗澡”、“忌下床活动”等。那么,究竟该如何正确坐月子?下面讲述“月子”中的常见问题。
月子中可以刷牙吗?
可以。传统习俗认为,产妇刷牙会引起牙痛病,这恰恰与医学的科学道理相反。若不刷牙,口腔中的食物残渣得不到及时清除,可增加
龋齿、牙周炎等口腔疾病的发生,表现为牙痛、
牙龈出血甚至牙齿松动、脱落。但应注意的是,刷牙应使用温水,以防水温不适对牙齿及牙龈的刺激。此外,产妇应注意及时补充钙和维生素C,以坚固牙齿、防治牙龈出血。
月子中可以洗头洗澡吗?
可以。由于产褥期产妇可排出大量褥汗,使腋窝、腹股沟及会阴部等汗腺分布密集且较“隐蔽”的部位变得十分潮湿,为细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;由于产妇需要与婴儿密切接触,定期洗澡对保持母婴的个人卫生均极为重要。此外,由于产褥期要排出恶露,产妇每天应彻底清洗会阴部,以降低产褥期感染的风险。值得注意的是,产妇进行个人清洗时应注意环境温暖、水温适宜以及清洗后自身保暖,以免受凉感冒等。
月子中可以下床走动吗?
可以。坐月子不只是“坐着”就可以高枕无忧了。产褥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,极易发生血栓性疾病。因此,产妇应适量下床活动(如在室内走动),以促进血液循环、防止血液淤滞,降低血栓性疾病的发病风险。
月子中需要排空乳汁吗?
需要。产妇哺乳时,若婴儿未将乳汁吸完,则应用吸奶器将未排空的乳汁吸出,以免乳汁淤积为细菌繁殖提供培养基,导致急性乳腺炎。
得了急性乳腺炎需要停止哺乳吗?
不需要。急性乳腺炎常累及一侧乳房,患病产妇可停止患侧乳房哺乳、只用健侧乳房哺乳,而无需停止对婴儿的
母乳喂养。只有当两侧乳房均患炎症时,才暂停母乳喂养,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。
月子中可以打针吃药吗?
可以。不少人错以为哺乳期不能打针吃药,以免药物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,实则不然。有些药物(如青霉素)并不通过乳汁排泄。因此,哺乳期的妈妈们不必过分担心药物对宝宝的影响,只要吃对药、用对药,就可以收到“既药到病除,又不影响哺乳”的良效。
只喝汤、不吃肉,对吗?
不对。很多人误以为产褥期“只喝汤”就可以达到大补的效果,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正确。汤粥(如鸡汤、骨汤、小米粥)中的确含不少营养成分,然而只喝汤并不能满足机体所需营养素的量;此外,骨汤、鱼汤等越熬越浓变成奶白色,外观浓郁、香气扑鼻,这是脂肪乳化的结果,并不等于富含蛋白。综上,喝汤只是食补的一部分,由于分娩失血、产褥期排出血性恶露失血及分泌乳汁等丢失了大量蛋白质,所以产妇更应多吃肉(如鸡肉、鱼肉、排骨),及时补足蛋白质,以维持机体的氮平衡。
恶露异常可为恶露持续时间及性状的改变。若子宫复旧不良、子宫内有
胎盘或胎膜残留,则血性恶露多且持续时间长。若合并感染,还可表现为有腐臭味的脓性恶露。
产褥期是产后母体恢复的关键时期,科学坐月子对母婴保健均有不可小觑的意义。希望通过以上介绍帮助妈妈们正确坐月子,既“坐”好,又做好。